这里相言字召之。

一枚常常写诗拍照不写词的词作。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于

《公刘诗歌视野的变化——“由云至火”》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新文学方向的转型,为政治服务的报告文学逐渐取代为艺术而艺术的个人创造性文学,作品的服务对象和描写对象由原本的小资知识分子大规模转向工农兵,为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诗歌创作领域,更是出现了一大批政治抒情诗,大量的红色讴歌作品和政治抒情诗的涌现使得诗歌的审美情趣遭到了打压,反过来更为注重诗歌的实际应用型和现实鼓舞作用,这一时期受教育的青年作家自然而然往这样的创作趋势靠拢,这样的创作在军团之中也有所体现,即此后一大批优秀青年军旅作家的出现。这些青年军旅作家把对崭新生活的展望同军团军人的铁血阳刚相结合进行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力图展现新中国成立后生活的美好与青年人的朝气。众多兵团中,由陈赓指挥的二野四兵团是铁血兵团的代表之一,有一大批青年作家出自该兵团,其中包括了徐怀中、白桦、刘耿直等作家。

刘耿直即公刘,作为一名边疆军人的他,既是作家也是诗人。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一九四九年广州解放后,正值二十三岁的公刘志愿加入人民解放军,并于此后赴边疆开始他多年的边疆军旅生活,在长期的兵团生活中,公刘以实际生活为灵感创作诗歌。“公刘”是其早期创作时使用的笔名,著名作品有《上海夜歌》《西盟的早晨》《夜半车过黄河》等。他早期的作品受环境的熏陶影响较大,顺应当时文学作品的创作趋势,多为具有赞扬歌颂性质的作品,但青年人所具有的浪漫气质又让他于众多诗歌中显得独特,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他的诗歌在保持歌颂工农兵朝阳蓬勃之气的同时又能够不完全丧失诗歌本应有的意境与美感,我们从诗歌《西盟的早晨》中可以明显感知到那种顺应之中的不同。

《西盟的早晨》创作于一九五四年,并于一九五五年发表于《人民文学》期刊杂志上,此时的诗人正随大部队在西南边境生活,年轻且具有活力,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体察社会的批判性思维,而是单纯将视野范围专注在与自我军旅生活相关的事物上,诗歌的前半部分区别于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纯粹的政治抒情作品,没有一开场立即以高扬的情绪去歌咏赞颂祖国的边疆与驻守边疆的战士,相反,他表现出的是相对舒缓的情绪,一种逐渐递升的情绪,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在实际的创作中加之自己的丰富想象能力。“我推开窗子/一朵云飞进来/带着深谷底层的寒气/带着难以捉摸的旭日的光彩。”前半部分中的云朵是意象化的事物,并没有刻意有着具体的指代对象,而是具有抽象性质的虚无存在,甚至可以说这个云即使不存在,前半部分诗歌内容在现实表达功能上依然具有完整性,但加入了云这一飘渺的存在后,使得该诗变得诗意,有了一定的美感表达能力,云是飘忽不定的,风吹云动,凭他物而铸己身,又瞬息万变,有着较强的包容性,适合用于美感的体现。

单纯以云来营造诗意环境并不能完整体现该诗前半部分的美感,“深谷底层的寒气”与“旭日的光彩”在性质上是属于相冲突的事物,一寒一暖,然而《西盟的早晨》中则将这两种事物安置在一起,共同附着在“云”之上,这使得诗歌具有了一定的奇幻色彩。同时,寒可以象征着过去的夜晚,暖的部分则对应着即将到来的白昼,两者的相结合呈现的即是作者在西南边疆推开窗所见的破晓景象,间接所表达出的情感是诗人内心的舒悦与精神的昂扬,这种不直言其意而假借他物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在前半部分有着朦胧的美感。然而,该作品的后半部分依然受限制于时代的需要以及作者眼界的所视范围,在艺术水平上没有达到前面的高度,转而同其他政治抒情作品一样是单一地进行歌颂赞扬,包括他此后一两年中创作的《神圣的岗位》等,都是更进一步去歌颂新社会繁华和工农兵成就,尽管有奇特的想象去架构诗意抽象的世界,但主旋律的机械性赞颂依然占据了其诗歌内容的主要骨干,肯定了新生活积极面的他并没有注意到新状况下高度赞扬共产风等产生负面的现象。

一九五六年后,由于文学界的过度政治化下胡风事件等各类事件发生,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内部肃反运动,公刘意外卷入并遭受关押,而后又以形同文字狱的方式被打成右派分子,在山西接受劳改,文革时期,个人处境变得更为悲惨。这一命运的巨大转折给公刘的生活境况带来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境遇下,公刘认识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负面性,由此即五十年代后期,公刘的诗歌发生了变化,他的整体风格变得严峻深沉,透过火焰去认真审视这个社会,在肯定新生活带来的表面上的美好的同时,试图去剖析美好背后的负面内容和付出的牺牲,他曾在自己的散文《刑场归来》中说道:“张志新同志是被人从卡车上一脚踢下去的。为什么要踢她?因为她站着。站着,当然就意味着反动。”这一带有讽刺意味的语句事实上是公刘意识到当时的政治显露出错误面后,对以荒谬理由残害文艺界人士这种行为的控诉。在诗歌方面尽管作者依然保留着一定的诗意化的表达,但占据主干的东西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由原本的对工农兵的一味赞颂变成了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诘问,如“为何你喧嚣的波浪总是将沉默的止水覆盖?”这里事实上就是大环境背景下文艺界同胞包括自己遭祸被打压而发出的诘问与呐喊。

原本公刘诗歌中的蓬勃朝气被社会所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眼看社会的态度,一种看清社会真实发展状况后的审度。在被打压期间,公刘创作的作品被雪藏,直至七八十年代,随着四人帮的破碎瓦解,公刘同其他归来的诗人一起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展现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评论
热度(2)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召之南棠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