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相言字召之。

一枚常常写诗拍照不写词的词作。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于

《西式的中国古典情调》

新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变得更为密切,学界对有文化交流意义的作品以及作者的研究也愈加深入。《我所知道的康桥》是徐志摩于欧洲游学期间写下的一篇散文,全篇分成多个小节,分多个时间段写成,其写作形式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有相似之处。作为徐志摩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同名散文集的代表作,《我所知道的康桥》向读者充分展现了英国康桥的风光和作者的内心世界,正是中外文化碰撞结合的产物。

作者徐志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为主的新月派对中国近代诗歌的革新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了解他的散文,我们需从他自身入手,他出生富商家庭,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徐志摩很小就能接触到各类文学的作品,也因此积累下了他根底里的中国文人的气息,而之后的出国留学又使得他较早感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魅力。在感情经历方面,从他对纯真的自由恋爱的追求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纯粹的人,理性与感性并存,在林徽因眼中,他像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总是笑着,如其所言:“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徐志摩在外国的求学经历也并不十分顺利,这使得他的作品往往是悲中带喜,这一点使得其思想感情上接近了古代自生悲伤而寄情山水的诗人作家,中国文人往往体现出寄情山水的倾向。

与他的人一样,他的这篇散文实际上是西式的肉体包裹着中式的骨骼,所谓康桥,并不仅仅是一座桥,他写了这个地方的水,写了岸边的花草树木,写了周边的建筑,写了自己闲暇时候在康桥做的事,和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过度宣扬自我意识和滥觞的语言相比,徐志摩的散文中的语言是朦胧和实际的结合,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这在中国古代的作品中较为常见,例如苏东坡的《赤壁赋》中抒发兴叹之余又有人生思考,《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徐志摩用极为细腻唯美的语言表达了对康桥景色以及康桥生活的喜爱后,中间穿插了对独处和灵魂自由的思考。在具体内容上,他描绘康桥的自然景致,他提到“人是自然的产儿”,表明一个人应该贴近自然,应该“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这又和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天人合一”相契合。

不得不提,把徐志摩看待为一位散文作家之前,首先需意识到他是一个诗人,其诗歌成就以及以之为代表的“新月派”的影响远高乎他笔下写出的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同样是以康桥为题的诗歌《再别康桥》是其经典作品之一,是其第三次重游故地后在归途中写下的,该诗把他那种对剑桥深深的依恋尽展无遗。王璐和王泽龙发表的《新世纪以来徐志摩诗歌研究回顾与思考》中提到:徐诗在格律上、句法上、取材上是相当欧化的,但是在词藻和情调上仍深具中国风味。散文是具有诗化美感的文学作品,透过诗歌来看他的散文,能够更为深刻了解其内在精华,而他的人和文和诗恰恰有这共通之处。康桥是具有灵性的,而他自己的诗歌也是具有灵性的,不拘泥于形态,轻轻来去,虚无的精神存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传统诗歌意象整合到欧式风情当中。

徐志摩别了康桥,却从未别了文坛,他的文和人在文坛始终熠熠闪光,架起了欧洲风情和中国古典的桥梁。

评论
热度(9)

© 召之南棠 | Powered by LOFTER